(一)数码产品消费的误区
数码产品的种类非常多,我们以最常见的手机为例,这些消费误区也普遍适用于其他数码产品。
1过分迷恋品牌和跟风最新型号的手机。
由于市场上手机的品牌和种类繁多,而且许多最新型号的产品定价较高,如果我们过分追求品牌和跟风,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花了高价钱后,并不能得到相应的产品品质保证。
2型号相同价格未必相同。
我们首先应该多去逛几家卖场,并可上网查询,货比三家以此来得到最低的价格。其次,新的机型正以更快的速度出现,比它们的前辈功能要丰富得多,这将意味着今天最昂贵的机型在未来几个月中价格将可能大幅缩水。
3售后服务很重要。
即使是最好的手机,如果服务跟不上也会使它的性能黯然失色。选购手机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服务提供商,理想的是选择在当地能提供最好的服务,确保名声最佳的服务商。
4价格高质量未必好。
手机的价格越昂贵,并不代表接收信号和音质会更好。其昂贵的价格往往建立在手机的附属功能上,例如声控拨号、内置调制解调器等。
5手机购买场所很重要。
现在手机市场,假货、水货泛滥成灾,特别是那些个体私营业者进货渠道不正规,为了获得利润,他们就用假货、水货来压低市场的价格,如果我们购买了这些水货手机后,不但不能保证正常使用,而且以后也无处去维修,因为各大手机生产商对假货、水货手机是不保修的。因此,应该到正规场所去购买手机。
以上观念是消费者选择手机时常有的错误认识,而且有这些错误观念的消费者数量惊人,甚至可以说,缺乏行家指导的消费者可能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认识误区。
(二)家用汽车消费误区
目前人们在汽车的选购、使用和维修等方面都存在一些认识误区,再加上部分厂家、经销商的广告误导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的滞后,许多人花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购车却买来意想不到的麻烦。消费者在购车和使用过程中,主要存在以下误区。
1购车时未充分考虑使用、维修等费用。
汽车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大量费用来支持,主要包括燃油、过路、保险、维修保养和其他不可预见的费用。不同的车型使用费用相差悬殊,尤其在燃油和维修保养方面。以每年行驶2万公里计算,一般来说,一辆车价为12万元的轿车在正常行驶6年之后,其各种花费累计就将超过当初的车价。
2不同的车型使用费用相差悬殊,尤其是在燃油和维修保养方面。
以油耗为例,一般来说,13升排量的小型车每小时90公里等速油耗约为每百公里6升,城区工作状况下油耗为每百公里8~10升,而排量3升以上的豪华轿车油耗至少要翻一番。然而,一些厂家在广告宣传中宣称的油耗与实际使用的油耗差距很大,其主要原因是厂家给出的数据是每小时90公里的等速油耗,而这种工作状况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实现。在市区塞车的时候,时速往往不足5公里,其出入很大。
3为省钱购买低于正常价位的“特价车”。
目前,在汽车市场上,正规的汽车制造商对特许经销商在产品价格上控制得非常严,违规者会受到严厉的制裁,甚至取消特许经营权。从这些经销商手中买车,虽然价格上没有什么折扣,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都让人放心。而另一些经销商推出的低于正常价位的特价车却暗藏着许多“杀机”。这些车降价的原因有些是经销商急于收回资金,但更多的是由于汽车本身存在各种问题,比如抵债车、库存车、事故车等。
4购买手续不全的进口车甚至走私车。
一些从不同渠道进口的车存在着不适合我国国情的种种缺陷。这主要是由于各国的法规不同,因此即使是同一车型出口到不同国家的车,配备也会有所不同。比如,一些销往环保法规比较宽松国家的车型,只装了电喷发动机而没有三元催化装置;出口到加拿大和北欧国家的车型为适应当地环境,即使在白天大灯也自动点亮;而出口到美国和日本的许多车都不带后雾灯。这些车如果不经过改装,都无法在国内行驶。这类车往往难以通过正常途径进口,部分消费者或贪便宜或图方便购买此类车,在上牌照、安全行驶等方面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。
5受虚假广告误导。
部分汽车厂家和经销商的汽车广告在性能、价位与技术等方面掺杂不实之词,花言巧语,误导消费者。
6购车时过分看重发动机性能。
部分消费者过分看重发动机的排量,将其作为首要因素来考虑。实际上,发动机并不能代表整车的性能。
7车内装备贪大图全,汽车装饰随心所欲。
许多人不切实际地要求小型车上拥有大型豪华车的装备和功能。而这些功能实际并不需要,反而增加了车辆的购置费用和使用维护费用,车子的油耗和故障率也会增加。
8车辆的保修期限需要关注。
大多数车型的保修期限是2年或行驶满4万公里,而有的车型保修期限只有1年或行驶满2万公里。同样的保修期,有的厂家服务非常好,除了事故和人为损坏,其他的问题全纳入保修范围;而有的厂家即使是规定范围内的保养也百般刁难。多数车主不会修车,若购车时选不好具体车型和销售商,保修问题就会接踵而来。